“路通了,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新疆未脱贫贫困县采访之一
作者:本报记者 刘平安 王瑟 光明网记者 姚坤森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8日11版)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
印象中,位于沙漠边缘的新疆和田地区,因为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交通、网络发展滞后,甚至吃水、住房也一直是大问题。但等我们来到和田各个县乡,四通八达的高速路和高等级公路,早已让昔日交通落后的和田地区农村,变成了道路通畅的现代化乡镇。
达里雅布依村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曾是我国最难到达的村落,距离和田地区于田县城238公里。在无路的过去,这里几乎与世隔绝,村里的水、电、路、通信、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极为落后。村里363户人家,贫困户就有299户,贫困发生率超过82%,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典型村庄,也是新疆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艰中之艰。
2015年,达里雅布依村被确定为新疆首批“易地搬迁脱贫”的村庄。通过易地搬迁,达里雅布依的村民向南走出沙漠100多公里,在距离县城90公里的克里雅河畔拥有了一个新的家园。这里从住房到水电路暖、幼儿园、小学、卫生院等配套建设一应俱全,现代化小镇让他们过上了“从来没想过的生活”。路通了,就业、读书也有了出路。
现就读于新疆一所高校,随家人一起搬迁到新村的玉素甫·库尔班指着自家的房子说:“下面(意指沙漠里面)的老房子没有电、没有网、没有电视,每一家之间距离都很远。现在的家非常好,因为住得近,我交了很多朋友,医院、学校也近,最关键的是,现在我们出门再也不需要在沙漠里走很远的路,公交车很方便。路通了,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55岁的再娜甫·司迪克现在与儿子一家住在离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15公里的丝路佳苑小区里。这里的72栋楼房里,安置了1608户从昆仑山里搬迁下来的柯尔克孜族牧民。说起现在的生活,再娜甫·司迪克眼里涌上了泪花。“过去我们世世代代住在大山里,房子是土坯房,遇到下雨天或是洪水,房子会漏水,甚至会被洪水冲走。出一次村要几个小时,很艰苦。现在,我们小区里什么都有,商业街上卖什么的都有。特别是我们现在离县城很近,过去几年也进不了一次城,现在什么时间想进,坐上公交车就去了,太方便了。”
在这个小区里居住的都是从昆仑山里搬出来的柯尔克孜族牧民,涉及5个乡26个村,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170户4969人。为了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小区根据搬迁群众就业需求,统筹各类资金,精心选择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了馕产业、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四大产业”,实现了2989名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全部就业。
再娜甫·司迪克的儿子现在是一名护边员,每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儿媳成了小区里的保洁员,每个月也有1000元的工资收入,而原来山里的草场每年还有草场补贴费,家里原来的牲畜交给山里的合作社养殖,年底又有分红。说起这些变化,再娜甫·司迪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她创作的歌:天上的星星带给我们光明,共产党让我们走上富裕之路……
汽车在高速路上飞速奔驰着。如果没人告诉你,你一定想不到,这里是新疆喀什地区,我们是要去沙漠边缘的伽师县。如今在新疆,所有地州市已经迈入高速时代,部分乡镇也通了高速路,更多的是通了柏油路。
伽师县千百年来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族群众:没有甜水喝。过去喝的是涝坝水,后来改成深井水。这里是地震频发区,一有地震,深井水里的一些微量元素发生变化,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2019年,被列为喀什地区饮水安全项目头号工程的“大改水”工程正式实施。工程于当年5月开工,总投资17亿多元,将盖孜河上游的雪水引入,通过总长1827公里的各类管线,将甘甜的水送到47万各族群众的家中。
伽师县水利局局长刘虎说:“伽师县‘大改水’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就解决了世世代代伽师人喝不上干净甘甜水的大问题,也标志着全国农村改水工程全部完成。这是给百姓打通的又一条‘路’,一条带来甘甜水的路。”
世上的路有千万条,通向人们心灵的路也有千万条,但最温暖人心的路,就是通向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当有形的路建成后,新疆各级党政部门把修建通向群众心灵的“高速路”,当成最大的民生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
(本报记者 刘平安 王瑟 光明网记者 姚坤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