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数据让“一粒良种”变成“一碗好饭”
——访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乔文志
□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记者 雷 玄 本报实习记者 王雅雯
有机质含量3%~5%、pH值≤7.0、8个环节100道工序、1.6万公顷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3300多公顷数字农业项目、连续7年销量领先……说起稻米种植,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乔府大院”)党委书记、董事长乔文志如数家珍。
本报记者 王 嘉 摄
9月,秋风拂过黑龙江省五常市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随着乔文志走进中国质量(成都)大会的会场,稻米香仿佛也从祖国的东北飘到了西南。在数字化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分论坛上,乔文志以“数字赋能食品安全”为题,解读了“一粒良种”如何变成“一碗好饭”的过程,让人们看到传统知名农产品在数据赋能后的品牌新魅力。
五常大米素有“千年水稻、百年贡米”之称。黑龙江省五常市种植水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初渤海国时期。清咸丰年间,清政府在当地设立了“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5个甲社,以“三纲五常”中“仁、义、礼、智、信”五常为地名,五常大米亦被封为贡米,专送京城。
新中国成立后,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五常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近6600多公顷,成为中国水稻生产第一县。2015年,五常大米被列入“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成为全国大米类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唯一的品牌示范区。
“五常大米质量好源自其种植区独特的地貌和气候,可谓是‘老天赏饭吃’。”在乔文志看来,“乔府大院”品牌五常大米质量好也得益于此——水源好、土壤好、气候好和品种好。但是追本溯源,种子才是农业的“芯片”。
“在科技育种方面,从2010年开始,我们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对‘稻花香2号’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研发中科613水稻新品种,从源头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乔文志解释道,“水稻种植方面,我们在五常大米核心产区建立了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制定生态、欧盟有机、中国有机、绿色4个种植标准,同时完成了数字农业项目建设,实现田间水质、土壤、空气、病虫害等要素的实时监测,产品全程可追溯。品质管控方面,我们制定了严于五常大米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通过了多项国际、国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旨在用品质铸造食安长城、守护百姓餐桌安全。”
靠品质打造品牌不是一蹴而就的,发展品牌农业的过程,是实现生态化、价值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过程。在采访中,乔文志提到,乔府大院发展初期,遇到的农产品产业化质量痛点便是种植标准不统一,品质无从保障。
“为此,我们先后搭建了从科技育种到百姓餐桌的稻米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8个环节100道工序的标准化流程,以确保稻米品质的稳定。”说起解决方案,乔文志侃侃而谈,“我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民持股公司+农户’产业模式,实行‘六统一’经营管理,即:统一良种、统一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统一专用肥及投入品、统一统防统治、统一收购、统一分配,确保按统一标准,有序种植。”他接着说,“在育种、种植、加工、仓储、包装等每一个环节都制定严格标准和操作规程,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团队,对每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保证稻米的质量。还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进行加工,确保稻米的营养和口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
民以食为天,在食材的法则里,品质大于一切。聚焦五常大米全产业链,乔文志力求打造优质粮食企业样板,助力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早在2017年,乔府大院便建设了“数字农业智慧监管”工程,将数字化农业科技嵌入传统种植业,工程涵盖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稻谷智能加工仓储系统、数字化综合服务系统,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和水质、土壤、空气监测。“通过稻田物联网监控管理平台,打通了种植、生产、仓储、物流等主要环节,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标准化、精准化、数字化、透明化、智能化、可视化,实现了全程可追溯,确保‘从农田到餐桌’食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乔文志说。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在专访乔文志的过程中,除了关键性数据,他始终将这一初心使命挂在嘴边,标准、质量更是提到最多的内容。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乔府大院已经成为五常大米领先企业,但乔文志也表示,未来任重道远,发展需有规划。一是专注稻米产业发展为主,叫响乔府大院民族品牌,把中国的稻米文化传承好,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打造创新营销模式,提升乔府大院品牌力;二是继续加强稻米产业链延伸,增强产品创新研发能力,打造五常大米深加工产品和营养健康食品,提高五常大米附加值;三是乔府大院要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的战略中,坚守“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初心使命,为质量强国、农业强国,助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质量报》【中国质量(成都)大会·质量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