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一碗缙云土面的“共富”故事
中新网丽水2月4日电 (范宇斌 王秋蕊 刘斌)冬日是缙云土面的产销旺季,走进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舒洪镇姓王村,只见整齐悬挂于竹竿上的土面随风摆动,犹如金色瀑布,姓王村村民何子芳熟练地将晾晒好的缙云土面打包装箱。
缙云土面,又称缙云爽面,是浙江缙云传统的特色面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已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数据显示,2021年缙云县土面产值超过2.4亿元,从业人员达7000多人。舒洪镇姓王村是缙云较大的土面生产加工主产区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土面。
20世纪70年代以来,姓王村有着三代以上制面历史的传承人就有20多人。像何子芳一样从事土面加工的村民超过姓王村总人口的一半,土面既是该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亦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32岁的姓王村村干部王龙武大学毕业后原本在外地工作,2012年他看到家乡土面发展红火,便回到家乡从事土面销售。他介绍道,“我们向农户收购土面,销售给缙云、金华、永康等地农贸市场、超市和酒店,2021年销量达到20万千克。”
看似家常的缙云土面为何备受市场青睐?据舒洪镇干部吕秉晟介绍,缙云土面历史悠久,宋代诗人黄庭坚曾作诗盛赞“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王箸惜”。
“缙云土面的原料和工艺都很讲究,原料选用传统农耕有机栽培的优质908小麦品种,与高筋面粉组成1∶1配比,再以古法传承、原麦制作,经5次发酵和14道独特工艺流程制作而成,口感爽滑细腻,醇香宜人。”吕秉晟说。
如今,缙云土面成了当地致富的法宝,土面产业发展还带动了缙云小麦种植。该县引导种粮大户利用冬闲田种植908小麦品种,并对908小麦种植大户每亩补贴300元,既调动了农民种植908小麦的积极性,也保障了缙云土面的原料来源。
从古至今,土面一直是缙云人记忆里的家乡味道。缙云人过年要吃“幸运面”,出嫁要吃“上轿面”,生日要吃“长寿面”,上学要吃“状元面”……一碗传承千年的土面,“装”满了缙云人心中的浓浓乡愁。
“这是一碗乡愁面,也是一碗致富面。”王龙武说,自2001年缙云土面从农民餐桌开始走入市场,这根采用传统工艺制作、饱含乡愁的面条就带领着村民走上强村富民的新路。2021年,姓王村加工土面150多万千克,人均增收5万多元。
事实上,早在2005年,姓王村就成立姓王土面专业合作社,对土面的生产工艺、检验规则、包装运输等都做了规范,精确到加多少盐都按公式计算。
近年来,缙云县全力打造十大“乡愁富民产业”,土面是其中之一。为保持土面产量稳定,舒洪镇昆洪村建设了千亩908小麦生产基地。依托线上销售,缙云土面大大扩宽了销售渠道。据统计,2021年缙云土面线下销售0.9亿元,线上销售1.5亿元。
乡愁味道承载的是乡土情怀和文化理念,让离开家乡的人想念家乡,也让外地游客心生向往。
2020年,蒋伟琪等3名乡贤投资1000多万元对姓王村的缙云土面博物馆进行改造,将这座原来仅供观赏的博物馆打造成了集住宿、餐饮、研学等为一体的麦香隐墅民宿,书吧、茶吧、咖啡馆一应俱全,2021年5月投运后吸引了上海、杭州等外地游客前来体验,每年可为姓王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
除了缙云土面博物馆,姓王村还打造了一条古香古色的“土面特色街”,村口建起了漂亮的牌坊,沿街民居进行了外立面改造,宽阔的街面青砖铺地,让乡愁情怀溢满全村。
“外地游客来到我们村,住古民宿,游古街,体验土面制作,品尝地道的土面,土面也就卖出了乡愁的味道!”何子芳如是说。
(责任编辑:陆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