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菲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在时间的持续推移与沉淀中,传统美食粽子不断推陈出新,让端午节的餐桌更加丰富多彩。
数据显示,今年端午节前推出的新口味粽子超过130种,销量环比增长近5倍。新食材带来新变化,甜咸之争已经不再是粽子话题的主战场,各种新潮、猎奇的口味越来越吸睛。例如,藤椒牛肉粽、香辣小龙虾粽等网红跨界美食销售火爆,销量环比增幅均超过10倍。以地方名菜作为馅料的佛跳墙粽,添加了名贵食材的鲍鱼粽、燕窝粽、黑松露粽,都让小小粽子身价倍增。还有奶茶粽、螺蛳粉粽、臭豆腐粽、植物肉粽……总之,只有想不到,万物皆可“粽”。
对于粽子消费市场来说,不仅新口味粽子越来越多,入局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一些茶品烘焙、线下餐饮商家推出新口味粽子,实现了品类延伸,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而老字号的推陈出新,既可以巩固品牌优势,同时还能拉近与年轻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新口味粽子能够打破审美疲劳,满足消费者追新尝新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对口味、健康的重视。特别是对年轻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加重视产品的体验感和颜值,不断推出新品对于抓住这些消费者至关重要。但是整体来看,粽子的用户黏性相对较差,新口味产品淘汰率高,有的新产品话题度大于美誉度,经不起消费者检验。因此,想从网红食品进阶成为“长红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传统文化是节日美食的精神内核。商家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和大胆创新之间做好平衡,并做好对新产品的品质把控,在粽子消费市场形成创新与传承的双核动力。
另一方面,趣味性和新颖性虽然吸睛,但好吃永远是食品的核心竞争力。口味创新可以大胆,但不能跑偏。如果挖空心思用“怪味出圈”来拉高消费者的期待值,过后难免会被“打回原形”,变成一次性消费品。只有做到从品牌到口味的全面提升,才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陆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