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健康资讯!
当前位置> 健康资讯>热点新闻> > 杨柳:大数据应用,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经验借鉴

杨柳:大数据应用,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经验借鉴

2019-06-21 16:31:20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杨柳:大数据应用,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经验借鉴

——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杨柳出席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大数据交流会并做主题演讲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2019年6月19日,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指导、中国质量报刊社主办的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大数据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在北京举行。作为2019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国家层面重要活动之一,本次大会的举办旨在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杨柳出席交流会并做“大数据应用,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经验借鉴”主题演讲。

杨柳主要从大数据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的国际经验,我国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的主要思路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主要内容如下:

大数据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食品安全是大数据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从监管效能看,大数据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政府资金、人力有限,食品安全监管数量庞大,政府单一力量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压力较大。仅以餐饮业为例,2018年全国餐饮法人单位约2.6万家,商户超过700万家,如此庞大的体量依靠传统方法难以为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监管效能。

从监管方式看,大数据有利于风险监测预警。大数据不仅可以分析食品安全态势、研究食源性疾病负担,还可以应用于早期食品安全预警,创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做到提前有效预警,推动事后监管转向事前预防,较好解决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的国际经验

加强技术应用。追溯系统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欧盟建立牛肉制品跟踪系统,对肉牛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等食品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标识,包括出生日期,出生地,饲养者,屠宰国家(地区)、屠宰场标准号码、牛肉重量等,销售时标签包括来源地在内的所有信息,建立起对各环节信息的管理、传递和交换,实现对食品有效的跟踪和追溯。日本建立农产品与动物性食品追溯系统,该系统给食品标记上生产者产地、加工厂家、原材料、农药或添加物使用情况、生产和流通环节等所有阶段的日期等信息,给食品戴上“身份证”。

深化数据挖掘。荷兰国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比海南省略大)、人口1700万,但却是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食品安全技术世界领先。荷兰信息技术可以把食品采摘、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整个链条的监控和管理连接起来,并将所有数据全部记录下来,通过数据挖掘对生产、销售各环节进行监控和指导,优化供应链流程,不仅降低食品生产、流通成本,还提高食品生产效率、保障食品安全。

实现数据共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农业部是食品安全的主要监督部门,他们建立了全国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实现部门之间、联邦政府与州之间、州与州之间能够信息共享。同时开放食品、药品和医疗设备等数据信息,允许技术专家、网络开发人员、数据可视化专家、研究人员等搜索、查阅和调用数据库中的公共数据。

提供法律保障。发达国家制度完备,为大数据应用提供依据和引导。日本制定《大米可追溯法》,规定要记录品名、产地、数量、搬入或搬出时的年月日、对方姓名、搬入或搬出的地点、米谷存在用途限定时其用途等内容,保障大米流通途径的透明性。

我国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的主要思路

首先,应统一数据标准,实现资源共享。目前食品安全相关数据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数据的科学采集、共享和融合。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依然存在信息孤岛,彼此之间缺乏联通,数据资源间可流动性差,利用效率低下。尽快统一数据标准,整合政务、监管、监测等信息系统,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数据融合、资源共享。

其次,建立数据系统,提升数据价值。建立涵盖“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融合时空、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的大数据中心和平台,系统分析、识别食品安全风险发生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风险识别预警模型,从根本上防控食品安全隐患,同时借鉴荷兰经验通过数据挖掘反向引导生产,提供食品安全供给水平。

最后,完善政策法规,推动社会共治。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大数据标准、法律法规,借鉴日本经验对重点领域追溯系统建设进行立法,为大数据应用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新机制。

(责任编辑: 李素 )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微评 Micro comment

热点新闻 hot news

企业动态 dynamics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