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质量新闻网健康资讯!
当前位置> 健康资讯>榜单·观察> > 别让医生直播间沦为医药大卖场

别让医生直播间沦为医药大卖场

2022-06-23 16:23:0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6月19日,有短视频平台宣布,将收回全部有进行医务人员认证的达人的带货权限,包括橱窗、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带货功能等。此前6月16日,该平台曾发布《关于调整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商品分享功能的公告》,宣布于6月30日关闭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账号的商品分享功能,禁止医疗健康类认证创作者新开通商品分享功能。

6月初,国家卫健委、公安部等九部门印发通知,严查医务人员利用职务身份直播带货。平台收回医疗健康账号的带货权,关闭商品分享功能,是对上述政策的响应。一度盛行的医务人员直播带货现象,有望得到根治。

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多拥有固定的患者群,患者在直播间购物,是基于对医生的信任。但当患者发现线下诊室里坐着网上带货的直播医生时,浓厚的商业味就会冲淡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医务人员直播所带货物多为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一旦涉假,可能延误治疗、危及健康和生命。医务人员直播带货风险巨大,严查理所应当。

也要看到,对医务人员该禁的是带货,并非网络直播。医师法赋予医师履行宣传推广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的义务,网络直播是互动性很强、实施健康科普的理想渠道。有短视频直播报告显示,51%用户关注医生博主账号,77%的观看科普短视频或直播的用户会和医生互动,医生成为科普创作的重要主体。

进一步而言,规范医疗健康类直播不能止于严查带货。直播镜头对准的区域、医生口头列举病例等,都极易泄露患者的隐私,推出更严格的隐患保护条款势在必行。医学专业性很强,医生超出本专业也会是外行,若想做到直播内容与岗位相适应,除了要验证医务人员的身份,还要做到专业对口。医生在线下诊疗有明确的执业范围,超范围执业被禁止,是否应该借鉴这种模式,在线上也为医务人员明确界定“直播范围”,值得深入探讨。

平台要完善内部监管,社会也要形成监管合力。医疗机构有管理本机构医务人员的责任,尤其当医务人员以机构的名义或账号进行直播时,直播行为就关系到机构的声誉,机构监管责无旁贷。医务人员资质认定、直播内容审核等,专业性都很强,有时还需权威机构帮助鉴定真伪与质量。内部监督、群众监督、行政监督等,均各有优势和侧重,多种监督相互衔接与配合,才能共同呵护好健康科普和医患互动好模式。

概言之,对医务人员开展的医疗健康类直播,不能简单地“禁”和“放”。要为之划定清晰界线,明确行为与监管规则,让医务人员谨守直播边界,避免直播间带上浓厚的商业味道,甚至沦为医药大卖场,使其成为传播医学知识的理想场所、医患沟通的好桥梁。

罗志华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 陆明 )

声明: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010-84648459。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lxwm@cqn.com.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微评 Micro comment

热点新闻 hot news

企业动态 dynamics

Baidu
map